【全球热闻】四千多年前的上海先民如何生活?奉贤这场展览揭晓答案
昨天下午,“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奉贤博物馆开展。展览精心选取72件在奉贤区柘林遗址最新发掘出土的良渚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从中可以一窥四千多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场景、地域风俗、社会形态等种种信息。这座迄今为止上海地区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滨海聚落,正逐步掀开神秘面纱。
图说:“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奉贤博物馆开展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资料图】
柘林遗址地处杭州湾北岸,上海史前时期重要地理分界线——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的最南端。就是在这片沙堤高岗之地,上海奉贤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迎来了首批先民,揭开了奉贤史前文明的序幕。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从崧泽到良渚”课题规划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奉贤区博物馆参与,于2018年、2020年连续两次对柘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50余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葬、灰坑、灰沟及柱洞群等遗迹。出土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景象。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黄翔告诉记者,通过考古,4000多年前上海先民许多生活细节得以重现天日。例如柘林遗址,是目前良渚文化遗址中,唯一采用东西向墓葬的聚落。“南北向安葬先人是良渚文化重要的文化特征,而柘林遗址良渚文化先民的墓葬则是东西向。这在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内是个特例。”黄翔表示,该现象应与柘林聚落的地理位置有关,可能是先民崇拜海洋的表现,因此柘林聚落或许是良渚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
此外,另一些考古发现也让柘林聚落的性质被重新定义。由于柘林远离上海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性聚落——福泉山遗址,之前对其判断应是偏远的滨海小聚落。但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了随葬品丰富的高等级墓葬,也在出土的陪葬品中,发现了象征权力的石钺和只允许贵族使用的玉璧等礼器,可以佐证这一聚落曾经生活着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他们的饮食也并非“靠海吃海”,而是以稻米与家畜为主,与良渚文化的总体情况是一致的。
另一个可以体现柘林遗址特殊性的细节,在于其出土的陶器中,大量出现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被称为良渚文化的“密码”,它们可能是早期的计数、标识符号,也极有可能是原始文字的雏形。这些神秘的印记目前尚未破解,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那么良渚文化的究竟是不是上海人的“老祖宗”?黄翔表示,既是也不是。良渚文化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可能是气候环境剧烈变化,也可能是其他文化的冲击。但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没有中断,考古研究表明,良渚文化之后,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进入,并与本地的文化融合后形成新的文化,产生新的族群。而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的先民们,也已融入了其他文明之中,他们的血脉、习俗、文化变为华夏文明基因的一部分,至今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他们存在的印记。
“上海并非是历史遗迹丰富的区域,也曾有上海无古可考的谬说,但柘林遗址的发现再一次表明上海历史文化的久远,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保护、利用好上海的文化遗址。”据了解,目前柘林遗址发掘的仅仅是聚落中的墓地区域,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对柘林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届时将有更多关于柘林遗址良渚文化的秘密被逐步揭晓。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标签:
为您推荐
-
聊城市乡村振兴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扎实做好产业带动工作,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快速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村
22-05-31
-
据滨州海关统计,前4个月,滨州市外贸顶住国际地缘冲突以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双重压力,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2 1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22-05-31
-
只需要提交了一份申请书,对外汇款5分钟就完成了,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前办这个业务,至少要一天。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李长春
22-05-31
-
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网上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件的需求,省公安厅制定了户籍管理全程网办五项服
22-05-31
-
近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布了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综合评估结果,济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7家产业园被评为优秀等次。近年来,山东
22-05-31
-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有力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山东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截至目前,
22-05-31